第1988章 相互制衡,利益共同体-《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众人瞬间眉头紧皱了起来。

    议会、工长、线长与工匠们是唇亡齿寒、相互依赖的关系。

    没有工长们的管理,货物就卖不出去或者说卖的不好,没有工匠们的工作,就无法制造货物,工匠们和工长们都赚不到银子。

    两败俱伤的事情虽然不大可能会出现,不代表着就不会出现,万一呢?

    为了利益,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。

    “诸位大人应该晓圩长制吧!”

    “知道!”

    曾献点了点头:“圩长制起源于太湖流域,太湖流域地势低洼,极容易受灾,

    唐代就在苏州湖州一带大量修筑圩田,由地方豪强和富户组织百姓修堤排水,形成圩户自治,但没有统一的管理。

    到了宋朝时,迁都到杭州,太湖成为了经济重心,朝廷开始了加强管理,设立圩长,负责协调修圩、排涝、征税,但仍依赖民间自发组织。

    到了我大明一朝,太祖推行里甲制,圩长纳入了朝廷的管理范围,职责开始增加。

    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岁修圩堤、疏浚河道的水利维护,组织岁修圩堤、疏浚河道的赋税征收,以及处理圩田用水、边界争端的纠纷调节。

    优势很明显,圩长制确保太湖流域的圩田长期稳定,减少洪涝灾害;

    其次则是无需官府直接介入基层水利,减少了行政负担,最后则是通过共同修圩,增强了村镇的凝聚力。

    劣势则是小规模的圩田各自为政,抗灾能力有限,其次则是依赖传统的人力修筑,未能引入较为高效工程技术,第三则是圩长权利过大,有时候可能会对抗官府。”

    “曾大人好见识!”

    张子兴轻轻的恭维了一句,脸色严肃道:“圩长制也是类似义仓、族田等等的制度,也是由当地豪强或富户担任,

    但为什么没有出现或者很少有圩长盘剥、欺压佃户的事情、也没有百姓联合对抗圩长的事情出现?”
    第(2/3)页